有关“标题链接”功能的畅想(兼议MN在不断优化“阅读”模块之余,也不妨在“导图”模块发力的可能性)

最后讲讲我这个建议的“底层逻辑”。

首先,我非常认同Min大“阅读-脑图-记诵”的三步工作流,完美符合“获取材料-构建体系-体系写入人脑”的知识学习流程。

但目前的问题是,目前的工作流,虽说是3步,但实质是4步——
1.获取材料(MN的“阅读”功能,信息形式为“Digital形式”)
2.构建“小外脑”(MN的“小导图”功能,信息形式为“Digital形式”)
3.“小外脑”写入人脑(MN的“记诵”功能,信息完成“数模转换”,输入“Digital形式”,以“Human-brain形式”输进人脑)
4.写入人脑的这部分“信息集合”,在人脑中与其他“信息集合”完成整合(信息形式为“Human-brain形式”)

这就带来了问题,因为我们的人脑:
1.记忆容量有限
2.记忆牢靠性有限

故而在第4步很容易出现问题:
1.要么囫囵吞枣,完全忘记把“这本书”与“其他书”整合,读一本算一本
2.要么有所遗漏,有的已经背过的东西,完全忘掉了,故而忘掉去与新知识整合
3.要么有所错误,在整合时,发生与“易混淆概念”的错误链接
(即:根源上看,难以用“人脑”,实现对以“Digital形式”储存的信息的整合。故而,必须要以能够处理“Digital形式”的工具,完成知识整合——就像你如果要PS,必须先扫描,完成“模数转换”,才能PS;同理,如果你要写写画画,也必须把电脑里的图片打印出来,完成“数模转换”,才能写写画画。不可能对一副纸质图片PS,也不可能拿颜料直接往电脑屏幕上怼)

于是,我提出的这个工作流,其实就是想要解决这个问题:
1.获取材料(MN的“阅读”功能,信息形式为“数字形式”)
2.构建“小外脑”(MN的“小导图”功能,信息形式为“数字形式”)
3.构建“大外脑”(MN-Brain形成的大脑图,信息形式为“数字形式”)——之所以必须是Cloud,而不是Tree,因为人脑的神经构造,就不是Tree(父/子,0/1,二进制),而是Cloud(多进制,有“即0又1”的模糊状态),故而,若要模仿‘人脑”形成“外脑”,也需要是Cloud形
4.“大外脑”内化,写入“人脑”(依托Anki)——为什么应当先储存在“外脑”、再“记诵/内化”,而不是像现在的工作流、先用Anki“记诵/内化”、再在人脑里“整合”呢?因为未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对“记忆”的要求越来越低,我们没必要、也不可能记住一切。是故,只需在部分场景,专门记住我们需要的那部分“外脑信息”即可(比如明天高数考试,只需这周翻出“高数”的一部分突击背诵即可,英语等其他信息,安稳地储存在MN-Brain外脑里即可,不用全部记住。哪天考雅思了,再去专门调用、背诵。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可以随时往外脑里“囤积”质料,只是暂时没必要去记诵(即写入人脑)罢了)

3 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