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Marginnote实现知识管理与创造的更多可能性的探讨

(非应试向~)
关于Marginnote实现知识管理与创造的更多可能性,我希望Marginnote继续前进。更强大的标签功能是一个可以考虑的方向。

:bulb:给我启发的软件:piggydb

这个软件有两个设计:1.标签树,2.笔记可转换成标签
%E5%9B%BE%E7%89%87

在piggydb里,使用者不断输入笔记,知识片段,最后在「检视浏览」的过程中,能「发现」知识之间的联系,然后自己决定是否把某个碎片(笔记)变成「标签」进行组织,得到的树就是自己发现的某种知识体系。后续,随着浏览的碎片越来越多,可以对标签树不断进行增删改动。

:hourglass_flowing_sand:Marginnote的现在:

:bulb:论Marginnote中割裂的笔记:
在piggydb中,标签和笔记没有严格的边界,可以随意转换,而在MN中得到的笔记是割裂的。

比如,我看完了某本书得到的“体系”(导图),在其他笔记本的导图中虽然可以通过「超链接」进行引用,但是这种链接关系在逻辑上是模糊的,主次不分的,随机应变的。因此对我们搭建一个总的知识结构帮助不大。就好比人类没有通用的语言体系,交流会受到阻碍,知识管理的过程中,没有一个通用的知识体系,阅读摘录得到的知识碎片就很难整合归纳,所以我说MN中的笔记是割裂的。

:bulb:对比piggydb的设计:
在piggydb里得到的标签可以继续利用,新的知识碎片(笔记)可以不断往这棵(标签)树上「挂靠」,等到自己有了新的理解,或者某个想法在后续的阅读中得到验证而成熟,就可以把对应的某个卡片标题转变成「标签」。
%E5%9B%BE%E7%89%87!
这是一种知识体系的添砖加瓦的过程,「标签树」可以随着我接受和处理的新信息不断成长。

碎片「挂靠」在知识结构上,在操作里,就是给笔记卡片「加上一个标签」,表示这条笔记附属于该标签,而标签正是piggydb中知识管理的核心工具。

:hourglass:Marginnote的未来:

:bulb:未来的一种可能性:

采纳建议→强化标签功能
1.支持标签分层级管理(标签树)
2.弱化标签和笔记的界限:现有的卡片标题,支持变成标签(操作上类似,划的「重点」同步到「标题」),标签是可以查看的笔记卡片(如果有卡片标题被设置成标签)

用户从一本书里整理笔记得到的导图,关键知识点的标题同步成标签,有了标签,才等于形成了一个「真正通用的知识工具」,因为标签是很方便在其他笔记卡片中引用的。甚至,一本书里得到的知识体系可以用到其他书中。

用户通过mn的所得不再是一本本割裂的笔记本,一条条局限在固定笔记本里的笔记。而是一个标签体系,也就是我们探索出来的自己的知识体系。

这个我们得到的「标签树」,是一个,在marginnote中,我的所有笔记本都可以引用的一个通用导图,也就是我在mn里的知识体系。通用的用指的是引用。

可以这样理解:标签树=知识体系(MN内通用)=特殊的(标签的)导图

Marginnote通过这样才成为一个知识管理工具(我的理解),而目前的来说,可以看成是一个合格的阅读摘录工具,或者说笔记管理工具。它能整理知识结构,但这些结构不方便后续应用。

标签的灵活性是我们可以借鉴的,可以考虑打破「标签」和「卡片」的界限,也就是,卡片标题,支持变成标签,标签可以是一张有更丰富信息的卡片。

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断积累笔记,同时,搭建标签树。也就是之前说的,等到自己对积累的碎片有了新的理解,或者某个想法在后续的阅读中得到验证而成熟,就可以把对应的某个卡片标题转变成「标签」。

和单纯的笔记卡片不同之处在于,标签是在Marginnote中通用的,在后续阅读中可以方便的引用。

:bulb:可能的受益对象:

主题阅读需求大而复杂,且频繁的人。

我们知道,进行主题阅读的一本笔记本,一般都对应放进了好几本书。
那么这样一来,一个笔记本拥有10本书可能还行。

如果是20本呢,50本,100本呢?

如果要对多本笔记本,也就是多个主题,进行[主题阅读成果]的[主题阅读]呢?

我发现遇到了麻烦。

如果Marginnote3可以强化标签系统,那么对以后不管做多少主题阅读,都可能借助标签系统的灵活性,顺利搭建自己知识体系,知识不再割裂,限制于单个笔记本里,而且可积累,可成长。

:bulb:另一种未来:
Marginnote不往知识管理方向发展会是一个很好的阅读&笔记管理工具,而不能说是一个知识管理工具。因为笔记是死的,知识是活的。

虽然在对应若干本书的一个笔记导图里看起来,知识是有它的结构的。但随着用户看的书不断增多,笔记本的数目会开始上升,笔记本相对来说也成了碎片。

用户积累的笔记本越来越多,他们发现:单纯借助Marginnote是能组织好单个一本书的结构,但是对自己形成一个总的知识体系却帮助不大。

用户可能会寻找替代的解决方案,参考其他知识管理工具,对于Marginnote的「导出」功能也会有更多更细的需求,因为用户会意识到,只有借助一个另外的软件作为知识管理流程的最后一环,才能实现「整合自己所得的所有知识碎片」并形成一个总的体系的目的。

12 个赞

一看就是Visual learner ,很好的探讨。

:pill:的表情改掉了,当时是随手找的(平时用的多),不是表达那个意思哈……

这个想法真好,打破了笔记间隔阂,把所有知识点都交织在一起

这确实是一个好的想法,会再考虑考虑。

是的,但更重要的点在于它不是形成散乱模糊的连接,因为想法成熟的笔记可以归到marginnote的标签中去,按照知识的结构组织,形成一个总的体系

一直在寻找最合适的知识管理软件系统,使用过mybase,为知,evernote,onenote,devonthink,也算是个老兵了吧,但是真心的,没有一个系统是万能的,保打一切。关键是在够用的基础上认真学习,学习记笔记是第一要务,软件只是个工具,当然工具可以帮你事半功倍的。
MN的好处不用都说,但对我也不是万能,比如我每天看的科研文献,这个MN毕竟不是专业的,肯定不如Papers和endnote,也无法替代他们,我们需要是找到这些软件和MN之间的工作流,如何理顺这些知识资源在不同软件中的转换,这点是我最喜欢MN的地方,导出方式众多,导入也不少。
目前我将MN和papers视为双核心软件,关键内容以pdf或word或word格式笔记导出,再辅以onenote多平台同步

我觉得MN下一步真的可以作为知识平台,加强笔记知识点关联性的研究,就像前面有人提到的,多本书,或者越来越多的内容,怎么做到搜索联系在一起,形成主题阅读。

8 个赞

你说的那个标签系统,我可以理解为,一个属于笔记的带有层级关系的关键字(标签)系统吗?

没错,让笔记有标签的功能(恰当时)

我也提个软件作为参照,他瓜哥,主要是聚合网文类文章,万有引力算法,这软件的思路自动提取多个关键词对每篇文章,当然也可以自己编写关键词如果对自动提取的不满意。积累的多了后,搜索一个关键词,就可以在自已的已打标签(即关键词)的知识库中,运用算法算出该关键词关联密切度的思维发散图,同时你还可以修正这个图,对,我认为叫思维发散图更准确。总的来说这个软件知识碎片的联结和输出功能做的很赞。可惜不能和margninenote打通数据导出导入分享。
假如,mn实现了标题可以变多个标签的选择了后,那么我想就实现了第一步,而后就可以考虑实现导入他瓜哥,让他瓜哥来完成知识碎片的合纵连横与输出,还可以和其他人的知识体系去交流碰撞,这也是一个十分有趣的过程。当然也可以参考来远期自已做。

2 个赞

对你说这的这点很赞同,知识既要打破边界,联系点多。又要保持自身的逻辑结构不散乱,同时做到这两点很难,需要精妙的设计,浑然一体。或需要知识点联系发散时用焦点放射图重组显示,发散时不宜用树状图。规整时再切换回来树犾图。

1 个赞

没有任何一个软件是全能的,能做好的功能也有限,毕竟开发者的精力也有限,那么为什么不制造一些和其他软件协作的可能。把margin note没时间做的功能和现有的其他软件做一些联合。

构建类似 IFTTT,workflow这样的生态多好。

建议你开个帖子详细聊聊你的想法,这里你回复的[协作的可能][做一些联合]是模糊的,感觉并不算可以给开发者提供方向的建议呢。以什么方式协作,调用什么功能是你要说明白的事情,不是开发者的工作呀 :grin:
有些想法大家都觉得实现了好,但是也要落到具体,改动什么地方,如何设计,我个人觉得这可能是没有切实的需求,没有经过长期的酝酿的用户想不清楚的地方。

在看论文的时候也相当有帮助,可以把不同论文串起来

或者标题标签化卡片后,支持导出为mdict格式字典,标签变成词条名,卡片变成解释项。这样做的好处是看一本就变成一部自己的字典(知识库),读的书越多,自己的字典库(知识库)越大,支持mdict的软都支持多字典联合交叉查,速度也快。Anki只是个帮助记忆的工具不适合作为知识库联合交叉查询。mac上有vodopad,ios上的不好用,还是Mdict格式通用,全平台支持,词库也多。唯一的缺憾是,标题得变成单标签才好转过去,多标签,现在的词典软件不支持。补充下,深蓝词典里,多标签也许可以查吧(权当一个长词条),查询时,短词条部分吻合,长词条就可以被查到。看怎么设置查询条件。

2 个赞

现在marginnote3连标签搜索都没有了,只剩下了可怜的

之前的标签保存了那么多,现在没有搜索,一切等于零

1 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