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应试向~)
关于Marginnote实现知识管理与创造的更多可能性,我希望Marginnote继续前进。更强大的标签功能是一个可以考虑的方向。
给我启发的软件:piggydb
这个软件有两个设计:1.标签树,2.笔记可转换成标签
在piggydb里,使用者不断输入笔记,知识片段,最后在「检视浏览」的过程中,能「发现」知识之间的联系,然后自己决定是否把某个碎片(笔记)变成「标签」进行组织,得到的树就是自己发现的某种知识体系。后续,随着浏览的碎片越来越多,可以对标签树不断进行增删改动。
Marginnote的现在:
论Marginnote中割裂的笔记:
在piggydb中,标签和笔记没有严格的边界,可以随意转换,而在MN中得到的笔记是割裂的。
比如,我看完了某本书得到的“体系”(导图),在其他笔记本的导图中虽然可以通过「超链接」进行引用,但是这种链接关系在逻辑上是模糊的,主次不分的,随机应变的。因此对我们搭建一个总的知识结构帮助不大。就好比人类没有通用的语言体系,交流会受到阻碍,知识管理的过程中,没有一个通用的知识体系,阅读摘录得到的知识碎片就很难整合归纳,所以我说MN中的笔记是割裂的。
对比piggydb的设计:
在piggydb里得到的标签可以继续利用,新的知识碎片(笔记)可以不断往这棵(标签)树上「挂靠」,等到自己有了新的理解,或者某个想法在后续的阅读中得到验证而成熟,就可以把对应的某个卡片标题转变成「标签」。
!
这是一种知识体系的添砖加瓦的过程,「标签树」可以随着我接受和处理的新信息不断成长。
碎片「挂靠」在知识结构上,在操作里,就是给笔记卡片「加上一个标签」,表示这条笔记附属于该标签,而标签正是piggydb中知识管理的核心工具。
Marginnote的未来:
未来的一种可能性:
采纳建议→强化标签功能
1.支持标签分层级管理(标签树)
2.弱化标签和笔记的界限:现有的卡片标题,支持变成标签(操作上类似,划的「重点」同步到「标题」),标签是可以查看的笔记卡片(如果有卡片标题被设置成标签)
用户从一本书里整理笔记得到的导图,关键知识点的标题同步成标签,有了标签,才等于形成了一个「真正通用的知识工具」,因为标签是很方便在其他笔记卡片中引用的。甚至,一本书里得到的知识体系可以用到其他书中。
用户通过mn的所得不再是一本本割裂的笔记本,一条条局限在固定笔记本里的笔记。而是一个标签体系,也就是我们探索出来的自己的知识体系。
这个我们得到的「标签树」,是一个,在marginnote中,我的所有笔记本都可以引用的一个通用导图,也就是我在mn里的知识体系。通用的用指的是引用。
可以这样理解:标签树=知识体系(MN内通用)=特殊的(标签的)导图
Marginnote通过这样才成为一个知识管理工具(我的理解),而目前的来说,可以看成是一个合格的阅读摘录工具,或者说笔记管理工具。它能整理知识结构,但这些结构不方便后续应用。
标签的灵活性是我们可以借鉴的,可以考虑打破「标签」和「卡片」的界限,也就是,卡片标题,支持变成标签,标签可以是一张有更丰富信息的卡片。
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断积累笔记,同时,搭建标签树。也就是之前说的,等到自己对积累的碎片有了新的理解,或者某个想法在后续的阅读中得到验证而成熟,就可以把对应的某个卡片标题转变成「标签」。
和单纯的笔记卡片不同之处在于,标签是在Marginnote中通用的,在后续阅读中可以方便的引用。
可能的受益对象:
主题阅读需求大而复杂,且频繁的人。
我们知道,进行主题阅读的一本笔记本,一般都对应放进了好几本书。
那么这样一来,一个笔记本拥有10本书可能还行。
如果是20本呢,50本,100本呢?
如果要对多本笔记本,也就是多个主题,进行[主题阅读成果]的[主题阅读]呢?
我发现遇到了麻烦。
如果Marginnote3可以强化标签系统,那么对以后不管做多少主题阅读,都可能借助标签系统的灵活性,顺利搭建自己知识体系,知识不再割裂,限制于单个笔记本里,而且可积累,可成长。
另一种未来:
Marginnote不往知识管理方向发展会是一个很好的阅读&笔记管理工具,而不能说是一个知识管理工具。因为笔记是死的,知识是活的。
虽然在对应若干本书的一个笔记导图里看起来,知识是有它的结构的。但随着用户看的书不断增多,笔记本的数目会开始上升,笔记本相对来说也成了碎片。
用户积累的笔记本越来越多,他们发现:单纯借助Marginnote是能组织好单个一本书的结构,但是对自己形成一个总的知识体系却帮助不大。
用户可能会寻找替代的解决方案,参考其他知识管理工具,对于Marginnote的「导出」功能也会有更多更细的需求,因为用户会意识到,只有借助一个另外的软件作为知识管理流程的最后一环,才能实现「整合自己所得的所有知识碎片」并形成一个总的体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