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N编辑模块建议——制卡逻辑&卡片编辑

思维导图节点


定义

  • 思维导图节点=标题+notes
  • 标题泛指单个字段
  • notes泛指对标题的补充字段,如摘录、评论等

传统思维导图软件

  • 从逻辑上,思维导图节点先有标题,后有notes;
  • 思维导图节点=标题(+notes)
  • 思维导图节点和大纲的映射

MN3

  • 从逻辑上,需要分为两种情况:摘录制卡、手动制卡
  • 摘录制卡
    • 摘录时,摘录的字段默认为notes,因而,思维导图节点先有notes,后有标题
    • 思维导图节点=卡片=(标题+)notes=(标题+) 第一个摘录(+其他摘录)(+评论)
    • 思维导图节点和大纲的映射
      • 大纲条目=卡片是否有标题?标题:卡片第一个摘录字段(出于兼容)
      • 大纲条目补充内容=卡片内其他字段
  • 手动制卡
    • 手动生成卡片时,需要先输入标题,因而,思维导图节点先有标题,后有notes
    • 思维导图节点=卡片=标题(+notes)=标题(+摘录)(+评论)
    • 思维导图节点和大纲的映射
      • 大纲条目=标题
      • 大纲条目补充内容=卡片内其他字段

MN3痛点

  • 从制卡逻辑上看,文档的摘录和用户的输入都是脑图内容的重要来源,但是,存在两种制卡逻辑,导致摘录体验和输入体验割裂,用户学习和区分成本高;
  • 从UI上看,由于制卡逻辑不统一,导致用户手动制卡和摘录制卡的卡片不一致,体验不爽;
  • 从文本逻辑上看,常见的教材、论文、资料等(除了文学作品之外)的逻辑为总分、总分总逻辑,即“标题(中心句、论点)→解释(细节、论据)(→总结)”。对应于制作卡片,现有标题,后有notes才比较符合正常的逻辑;
  • 从大纲映射逻辑上看,出于兼容考虑,导致了标题和卡片第一个摘录字段都可能映射为大纲条目,体验不统一;

建议

  • 摘录制卡时,默认摘录为标题,标题泛指单个字段,而并非局限为关键字,UI上可能需要调整;
  • 摘录合并时,假设摘录a合并到卡片A,则a作为notes进行合并到卡片A;
  • 卡片合并时,假设卡片B和并到卡片A,则卡片A的字段作为notes合并到卡片B中;
  • 设置标题时,假设给卡片A设置标题,那么,卡片A现有的标题作为notes,设置的标题作为卡片A的标题;
  • 更多细化的制卡逻辑…

节点卡片字段


定义

  • 标题泛指单个字段
  • notes泛指对标题的补充字段,如摘录、评论等
  • 在MN中,卡片字段除了文本,可能还有文本的定位信息
    • 标题=无源,用户输入文本(不考虑标题插件)
    • notes=
      • 摘录=有源,文档摘录(图片或文本)
      • 评论=无源,用户输入纯文本
      • 图片=无源,用户插入图片

痛点

  • 标题和notes存在较大的界限,无法互相转换和调整;
  • 标题和notes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编辑域,体验感割裂;
  • 标题、摘录、评论的文本输入体验割裂,标题仅仅是纯文本,而摘录和评论为富文本,文本编辑的体验上割裂;

建议

  • 统一标题和notes的编辑域,统一文本编辑体验;
  • 打破标题和notes的界限,本质都是文本+文本定位信息,只是角色上存在父子关系,应该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动态调整;
  • 文本定位信息暴露给用户,并提供相关的接口和方法,用户可以添加、删除、修改卡片字段的文本定位信息,比如,通过脑图字段链接文档摘录字段的方式;
1 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