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ginNote,强大的整理思维和深度阅读工具,忠于知识内化的理念,好读书,却不“迷信”书。牛津大学图书馆(Bodleian饱蠹楼)的书不外借,而且读书只准携带笔记本和铅笔,这样的要求养成了钱钟书边读书边摘录的习惯。现在,全新的无纸化深度摘录利器MN,将这一过程数字化,倍化效率,分享经验,传播爱书者的精神,此刻,欢迎来到论坛的你,加入这一使命。
一 教材的使用
1 阅读前的准备
前面说了使用MN阅读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对知识的重组,而这个重组不是读完书做完笔记再来干的活,是开始读之前就要先有一定的准备,这样再读完整本书后的对笔记的整理会事半功倍。当你读一本书之前,要先对这本书将要做的笔记做一个大概的分析。例如,我现在要看一本应考用的教材,而我的专业是社会学,社会学的考试主要有两大类型的题目,一个是名词解释,一个记述题。名词解释是一个相对清晰的概念,在这里直接把它分成一类,给它一个专属的标签,例如蓝色标签。记述题往往是考察课文的中心,主旨,总结等等,这一类给专门用红色标签。因为我看的是日文教材,肯定会遇到大量的生词,我觉得对于考试来说,生词的掌握是必须的,生词也给一个标签,黄色。还有在阅读的过程中,遇到一些没见过的句型,还有词典查不到的惯用语,单词惯用用法,这一类给绿色标签。
IMG_2369.jpg
2 阅读后的整理
由于MN的特性是文档跟笔记的分离,所以当你按照事先分类好的标签来做笔记,当你读完的时候,笔记的整理其实也已经完成一大半了,只要稍作整理。
稍作位置调整,最后的成品
IMG_2370.jpg
二 论文文献的使用
跟读课文教材不同,阅读论文文献第一阶段的的目的一般是为了获得写研究计划跟写论文灵感,跟先行研究。我认为这是一个输入的知识的过程,上面提到生词,句型,定义都是不重要的,重要的只有你认为是重点的内容,跟能用得到的材料。这里笔记的类别已经变得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笔记的等级之分,可以用浅红,中红,深红来表示重要程度的低中高。例如浅红表示能够获得灵感,方向,启示的内容。中红表示可能能够引用的内容。深红表示可以直接用到的内容。
但是当你开始要动笔写论文或者研究计划的时候就进入到第二阶段,输出的过程了,这时候就要根据论文或者研究计划的大纲对第一阶段摘录来的内容进行再分类了。而这些内容往往是几十上百篇的论文里的内容。这是可以利用学习卡功能对第一阶段的笔记进行交叉整理。例如我现在要写一份研究计划,我的大纲是研究背景,研究概要,研究意义,研究方法。我们可以在学习卡创建相应的卡组。
第一阶段摘录来的中红跟深红笔记放到相应的内容的学习卡里。
IMG_2382.jpg
另外可以再多创建一个学习卡组,例如叫做idea的卡组,用来存放第一阶段的所有浅红笔记。
IMG_2384.jpg
当完成以上工作,把零散的知识进行了交叉整合,开始写研究计划的时候就可以利用idea卡组构思全文的框架跟走向。利用大纲对应的学习卡内容写对应的章节。
三 高级应用(利用导图笔记本合并功能实现知识的统合)
在学习模式,选中需要用到的脑图笔记本,点击下方的合并脑图笔记本。
IMG_2389.jpg
IMG_2390.jpg
IMG_2391.jpg
打开发现软件不单把脑图笔记本合并在在一起,相应的文档也绑定在一起。
点击笔记会右边的文档框会自动定位到对应文档的对应位置。
IMG_2394.jpg
然后就可以很方便地把不同文档的笔记进行交叉统合。
IMG_2396.jpg
PS:
这次的文章以自己的专业为例子做了讲解,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对于笔记文章的分离,笔记的分类整理,知识的交叉管理,这套思路我觉得是不分专业行业的。另外由于网络原因无法上传视频无法做具体操作方面的相关的讲解,只讲了使用这款软件的思维方式。而且还有很多人性化,非常强大的小功能也无法一一讲解。我觉得marginnote对自己学习帮助非常之大,也希望今后这款软件越来越完善。所以如果感兴趣的话请一定试一试!最后,希望能对新入坑的同学起到一点点帮助。